火车第一次进长沙城
“观者万众攒动,无不欢欣鼓舞”
铁路能够顺利开工,并非商办与官督商办争斗的硝烟尘埃落定了。
商办还是官商督办还在纠缠时,张之洞一改“绝不举借洋债”的态度,向外国伸手,而且一借就是4国。
1906年十一月,因诸事烦扰导致病重的张之洞上奏称“两湖商民财力不厚,断难早日观成,然路长款巨,又不能不议借外款”。清廷默许。
于是张之洞约了英国银行集团的代表商议,英国要求十分苛刻,久商不决,张之洞转头去找自己打交道比较多的德国人谈。正谈得有点起色,被英国人知道了,遂坚决抗议,张之洞只好答应英国德国各借一半。
偏偏法国人也眼红这笔生意,要求利益均沾。1909年,张之洞与英法德三个银行签订草约,借款500万英镑,年息五厘,以两湖百货厘金、盐捐为担保——这与此前向美国合兴公司借款如出一辙。
合同刚签完,美国人也来插足,他们亲自写信给摄政王载沣要求加入,于是借款方变成了四国银团。四国银行的借款额为600万英镑,约合当时9000万银元。
其实在1908年,清廷筹划举借外债的事就在日本见诸报端,被湖南留日学生发现了,于是成立各种保路拒债团体。同盟会会员焦达峰等都参加了这些团体,他们发文说:“三国借款,湘省计摊三百一十万镑,湖南久经苛政,旧债未清,今有负此巨债,不及二十五年,全省人民必将转死于沟壑。”
外资入国,对包括新派绅商在内的各个进步团体来说并不是好事,早在美国合兴公司投资粤汉铁路时,美国人时常进入湖南境内活动,假称修路,实为侵犯,因为他们连一根枕木都没有铺过。
保路拒债团体派人回国进行联络活动,发动湖南省内各阶层拒借外债和集股筑路。
于是,要求停止借债的呼声不断进入张之洞的耳朵,无不情词激动。办完借款一事,身心俱疲的张之洞就逝世了,不知临终前所想为何?
而就在此时,湖南成立了“采集舆论之所”的谘议局,具有“决议本省应兴应革事件”以及“本省权利废存”的职责。这样,商会绅董和铁道股东就有了取得政治地位的机会,而集股筑路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。于是,谘议局就成了抗拒借款的合法机构。
张之洞逝世后,谘议局正式开幕,议长是湖南立宪派绅士谭延闿。谘议局后作出决议,力拒借款,尤为重要的是,明确提出“实行商办”,同时拟定集股办法十项,开辟了广阔且可靠的股款来源。
同时,共济会推举谭延闿、龙璋、童光业、陈文玮为“湘路集股会”的会长及办事员等。表面上集股会隶属于铁路总公司,实际上已将权柄从旧派官绅手中转移过来。
集股会通过杂志、报刊等多种形式鼓吹集股筑路的利益,且股权可以为群众认购。不少普通老百姓基于爱国热情,节衣缩食投资铁路,甚至“农夫、焦煤夫、泥木匠作、红白喜事扛行、洋货担、铣刀磨剪、果粟摊担、舆马帮佣亦莫不争先入股以为荣”。省会级各厅州县解到公司和集股会的股款,多为铜圆、制钱或洋火票,证明这些股款积少成多,主要还是从下层劳动人民身上掏出来的。
1911年1月19日,粤汉铁路湖南境内干线铺好130多里的铁轨,当火车第一次进入长沙城,试车驰到新建成的浏城桥车站时,“观者万众攒动,无不欢欣鼓舞”。